发布时间:2025-08-09 12:20:09 | 寻车网
——"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
随着3月30日小米集团的官宣,小米造车终于尘埃落定。之后两天,至少有手机圈、 财经 圈、 汽车 圈,甚至包括消费电子圈,"四大板块"联动,刷屏小米造车。小米这些年积攒的人气可见一斑。
所以,我们对"小米凭什么造车?"的答案几言蔽之即可,仅作为后文铺垫所需。爆款新闻的价值,涨跌都同样快,大可不必为此流连忘返。
第一、有钱。
小米当期现金余额1080亿元。雷军说,"我们亏得起"。遵循计划,首期投资为100亿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达到100亿美元;
第二、有人。
小米目前有超过1万人的研发团队。并且,基于智能电动车业务还将扩充5000人;
第三、有产业链。
小米拥有全球最完善的智能生态。从小米手机到小米居家,再到小米笔记本等等,丰富的小米产品谱系,帮助小米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以及生产、制造体系;
第四、有拥趸。
不久之前,小米在一个近2万人的米粉群体展开智能电动车立项调研,有超过92%的米粉支持小米造车;
第五、有朋友。
从2013年雷军拜访马斯克之后,雷军个人+顺为资本+小米集团,利用7年时间,先后投资了50家新能源 汽车 相关企业,如果算上芯片产业,粗略估算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
由此,上述五点深度赋予了雷军"不成功则成仁"的勇气。
——"将押上人生所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造车而战"。
——这就是雷军关于造车最笃定的态度。
当然,雷军的这句话采用了当下互联网 科技 大亨们"撩拨"粉丝时的惯用话术,打打感情牌,无可厚非。
但,小米造车,成立全资公司,不合资,不融资,雷军亲任CEO,这倒是实打实地奔着"大力出奇迹"的方向去了。
小米要造一辆什么样的车?
这个问题,雷军目前没有明示。
但小米10多年来,用门类繁多的产品共性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当靠谱的答案:
——"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
不出所料,小米 汽车 仍然会沿着这个思路实现量产。更遑论,距离小米 汽车 上市之日尚有些时日。
届时,几近白热化的纯电车的续航之争已经逐渐冷却,"马太效应"让市场上80%以上的纯电车产品在工程深度上大致相当 ,留下来的,就是"智能化"的较量。
——这应该也是小米所期望的结果。
小米一定会把它所具备的 科技 品质成功注入 汽车 之中,成为其强大的产品基因。通过走量,通过软件盈利模式,反哺硬件的"微利"。于是,性价比极高的小米 汽车 ,还被辅以炫酷的玩法,一如当初全网疯抢的红米手机一样。如此,小米的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怎么造车才最大可能性的保证成功?"才是摆在小米面前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毕竟,之前小米不是一家专门 汽车 制造商。
谁来"替"小米造车?
估计这个问题一旦被提出来,首先招致"驳斥"的,就是这个"替"字。
自建工厂还是找人代工?
自建工厂?
当然可以,特斯拉不就是这么干的吗?新势力造车中威马也算是自建工厂。
且自建工厂的好处,显而易见。手握绝对的自主权,品控上相对可以更有把握。当然,对于造车成本的管控,也会更有力度。
但是,小米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自建工厂的选项大概率会暂时排除。
第一,"首期投资为10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看起来巨大。
但对于从零开始造车的小米而言,如果在考虑另行招募5000人研发团队所产生的费用,研发项目本身的费用,平台建设费用等的前提下,还要考虑自建工厂的巨量投入,可能这100亿人民币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事实上,即便是蔚来找到了江淮代工,在2018年,蔚来也烧掉了240亿的现金储备。也就是寄希望于产品上市之后,销售符合预期,否则小米那100亿前期投资也不见得有多宽裕。
所以,初期预算与自建工厂的项目不符合。
第二,按照目前小米的规划,预计新车于2023年上市。
如果自建工厂成立,在不足3年的时间里,小米还需要搞定产销资质,从申请到审批,从审批到获得生产资质,从获得生产资质到进入工信部产品名录,从进入名录到获得销售资质,这中间是要花时间的,也无法预计那个环节会出状况。
所以,进度规划也与自建工厂的项目不符合。小米造车,就这样,被诸多力量牵扯着,必然走到了寻求代工的赛道上去。
事实上,后来者有后来者的优势,蔚来、理想、小鹏为了产品快速达成上市目的的作业,小米还是可以抄一抄的。
最有可能找比亚迪代工?
之前,坊间传出长城代工小米造车的消息。但很快被双方否认。
事实上,长城代工的可能性极小。
长城手中的柠檬、坦克两大造车平台并非纯电平台,不能为小米所用。而长城的ME纯电平台+咖啡智能技术架构,倒是一个很好的组合,但是长城已经和宝马合作,合资公司光束 汽车 正在为纯电MINI的量产而努力。
更何况,长城还有氢能源产业的前瞻性布局,估计很难抽身顾及其他。
不是还有长安、上汽、广汽、北汽吗?
这些国字号的队伍,除了运作机制上的限制之外,分别还有各自不能代工的原因。
长安的高端纯电平台还在研发中,自顾不暇,可以Pass;上汽在忙着R品牌的建设,更遑论上汽—阿里的智己 汽车 也需要占用大量资源,条件不允许;广汽埃安刚刚独立,正在"心高气傲"中,心不在此;北汽的条件倒是具备,只是小米会不会因为北汽的品控问题而被吓退呢?
所以,回头来看,似乎吉利和比亚迪最有可能。
吉利不仅手握SEA浩瀚智能架构,而且刚刚成立的极氪 汽车 ,本身就具有开放、包容的战略特性。双方各取所需,完全可以一拍即合。但阻断二者合作可能性的,可能恰好也是SEA架构。
作为全球智能造车的顶级架构,SEA的高智能化、拓展性、灵活性、成长性决定了当期内,其旗下产品的成本不可能低。所以,才有了首款产品极氪ZERO超过30万元以上的预计定价;所以,目前吉利品牌、几何品牌旗下的纯电暂时都还不能启用SEA架构。
反观目前小米产品的特性,"性价比"不都是始终需要保留的特点吗?小米造车与吉利SEA架构目前还不在一个频道上,只好暂时放过彼此。
更何况,百度已经与吉利接上茬儿了,小米再掺和一脚也不合适。
如此,比亚迪或许成为小米最终的选择。
比亚迪和小米很像,二者都在各自领域建立了全产业链生态。比亚迪的动力电池、自研芯片、E平台、国际化设计团队,电控、电驱技术……都让小米欲罢不能。
还有,二者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2019年,小米把"最佳战略合作奖"再一次颁给了比亚迪;
2020年,比亚迪半导体谋求上市,并开启多轮融资,小米表现得相当积极,早早稳坐股东的位置;
甚至,就在小米造车官宣后的第二天,比亚迪官方以《全面合作,襄助小米生生不息》为题遥相呼应。
虽然内容说的都是小米手机的事,但在这个"过于巧合"的时间节点,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让人浮想联翩了。
更有意思的是,4月1日下午,比亚迪王传福由雷军陪同,造访小米北京 科技 园的照片在坊间流传,两位大佬是要把小米造车由比亚迪担纲的事情彻底坐实吗?
然而,必须要为上述泼一瓢冷水的是,事实上,比亚迪为小米代工造车的"故事"早在去年年底就随着小米造车的消息一起发酵,且有板有眼,连同车型、车名、价格和盘托出。
对此,2020年12月,比亚迪在其"比亚迪网络举报中心"平台回应,目前比亚迪针对相关信息已依法取证,后续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企业声誉。望广大网友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比亚迪内部人士也明确表示,对此事没听说、不知情。
对上述文字加以推敲,比亚迪的反应确实够强烈。
如果此事只是没有官宣,而被流传,比亚迪大可不必用"依法取证"这样严厉的词汇。看起来确实不像外界所猜测的那样简单直接。
无论怎么看,小米要是选择代工模式的话,比亚迪都是最有可能的目标。 寻车网
小米会选择"第三种"造车方式吗?
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外媒消息,3月29日,丰田与特斯拉正在考虑共同开发小型SUV平台。丰田负责提供硬件平台,特斯拉则担纲电子控制平台和软件技术。
合作一旦达成,特斯拉可以降低小型电动SUV的开发成本和周期,丰田则在软件系统上获益,两家公司各取所长,实现互补。
小米是有条件效仿的。作为世界最年轻的500强 科技 企业,小米"强软件"的特性足以吸引任何一家以硬件见长的造车主机厂,这其中当然可以包括比亚迪,包括吉利,甚至长城等。
也就是说,在小米依然保持不合资、不融资的初心之上,采取以软技术换硬技术的方式造车,不需要建厂,不需要建硬件平台,从而赢得时间和金钱。
但,这又和比亚迪代工滴滴有本质区别,甚至和江淮代工蔚来也有明显区分。区分点就在于,小米在这个过程中,有深度参与,有共享资源——参与品控,参与设计,共享软件资源。
这种游离于自建工厂,寻求代工之外的第三种模式,合作不合资,独立不孤立,或将成为小米造车最终的答案。
写在最后
也许在不少人看来,有一个点始终被忽略。
——即,小米怎么卖车?渠道在哪里?这当是小米造车能否成功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事实上,这应该是小米最不应该担心的问题。
当各大主机厂还在为产品圈层而烧脑时,当初在大学校园里以1999价格圆梦智能手机的年轻人刚刚好,成长为小米 汽车 的用户;
当造车新势力在为销售渠道建设而砸钱铺路时,数年来,小米在全国各大城市布局的数码产品门店已经为小米 汽车 的销售网络建设,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未来,在各大商场里看到小米 汽车 的展厅不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吗?或许,它们就在小米手机的旁边,甚至可以装在一起。
电动 汽车 的风口已经来了,更何况今天的小米不是一只猪,而是一头狮子,一头老虎,甚至还长着翅膀,无论怎么看,小米造成成功的概率都不低。
毕竟, 天时地利人和都在雷军这里!
寻车网(https://www.xunche.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谁能拿下雷军的代工大单?的相关内容。
出品 | 虎嗅 汽车 组
作者 | 王笑渔
车还没见影,但小米已彻底搅动国产 汽车 业。
9月11日,据吉林省政府官网发布的消息,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省委副书记、省长韩俊近日在长春会见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一行。此外,在吉林期间,雷军一行还到中国一汽就合作事宜进行深度对接洽谈。
雷军表示,一定抢抓 汽车 产业与消费电子深度融合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自身 科技 创新和生态整合优势,主动加强与吉林 汽车 企业对接合作,更好地夯实 汽车 生产基础,努力打造高品质 汽车 产品。
一时间,关于小米 汽车 与一汽生产合作的猜测和传闻,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开来。
“ 短期来说,小米会优先采取代工,但是也会同步收购资质,逐渐自建工厂。 因为当前小米没有造车生产资质,短期内只能以代工模式造车。”盖世 汽车 研究院高级分析师王显斌向虎嗅表示。
代工造车,对于“门外汉”小米来说是绕不开的选择。而当下最大的疑问就在于,谁能拿到小米 汽车 代工的这笔大单?
一、小米代工,花落谁家?
一提起代工造车模式,江淮蔚来必须榜上有名。
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是江淮在合肥的第六个整车厂,这里不生产江淮的车,是专门给蔚来代工的工厂。2016年开始建设、2017年投产,投资规模约为23亿元,占地面积约839.6亩。目前蔚来在售的全系车型蔚来ES8、ES6、EC6,都出自于这座工厂。
代工模式的兴起,与新能源 汽车 的崛起有关。
要知道,原有的传统 汽车 因为变速箱、发动机等核心部件的存在,代工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车企的个性化需求,并且车企也不愿意将自身核心技术分享出去。
但纯电动 汽车 ,靠的是以电池、电机、电驱为核心的三电系统,其技术壁垒没那么高,而且大部分可由国产供应商提供。这时候,代工的难度客观就下降了,车企也更愿意拥抱跨界玩家。
盖世 汽车 研究院高级分析师王显斌告诉虎嗅:“代工模式可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借助成熟产能资源,不仅可以弥补小米在 汽车 供应链生产制造领域的短板和生产经验不足问题,而且与传统领先车企共同成长,逐渐掌握成熟的 汽车 制造管理体系。 另外,代工模式可以让小米短期更聚焦核心技术如自动驾驶、软件技术资源投入。 ”
目前市面上会有两类新能源 汽车 产品,一类是电动 汽车 ,一类是智能电动 汽车 。前者更像是,当年的诺基亚,在实现电驱动转变的基础上,具备智能化车机等功能。而后者,则像是智能手机刚出现时的安卓机,可以支持软件不断进行升级迭代。 造一辆电动车容易,但造一辆智能电动 汽车 难。
从投资布局来看,自动驾驶将会是小米切入智能 汽车 行业的重要突破口。此前小米投资的纵目 科技 、禾赛 科技 、几何伙伴、爱泊车无外乎都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初创企业。在小米 汽车 目前公布的招聘需求中,小米的首批招聘,是针对L4级自动驾驶方向的需求。
但实际上,能像蔚来一样找到愿意出钱、出人且无条件陪跑的厂商不多。 曾同样选择代工模式的小鹏 汽车 CEO何小鹏,说过一句引发行业热议的话:“智能 汽车 的核心在运营,不在制造”。当时小鹏就找了海马 汽车 ,为其代工生产第一款产品小鹏G3。但没过多久,小鹏 汽车 就发现自建工厂才是出路。
去年3月份小鹏 汽车 间接收购广东福迪 汽车 ,获得了生产资质。此后,小鹏G3的改款车型G3i车型尾标已经从“海马”标识改为了“小鹏”,这也意味着新车已经在肇庆工厂顺利投产,而非郑州海马工厂生产。同时,除了小鹏 汽车 在武汉的项目以外,肇庆工厂二期也已经动工。
盖世 汽车 研究院高级分析师王显斌告诉虎嗅:“代工模式缺点主要是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形成完整体系的打造可能会有缺陷。因为面临合作双方的决策、博弈和资源分配问题。”他进而表示: 小米代工肯定找成熟领先的平台。
在小米接触过的车企中,最早出现的车企是比亚迪,然后是广汽埃安、上汽通用五菱,以及在9月11日雷军拜访的中国一汽。这几家的销量份额和品牌形象,在国内都属于排名前列。
但重要的是,小米的技术要落地,谁能接得住?
上汽通用五菱的宏光MINI EV,以销量独霸低端电动车市场。广汽埃安最近则开始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其增资扩股并引入战略投资者。而中国一汽集团旗下有高端品牌红旗、合资公司一汽-大众和一汽-大众奥迪等品牌,在新能源车型上都有建树。比亚迪最近则推出新一代纯电平台——e平台3.0,号称是“为行业提供下一代智能电动 汽车 基础解决方案,技术全面向行业开放共享”。
谈到平台共享,这一幕似乎有点似曾相识。
此前,吉利推出了SEA浩瀚平台架构,随后百度就宣布与吉利合作造车。而百度也明确表示,将利用吉利的SEA浩瀚架构,作为未来电动 汽车 的基础支撑,同时该架构下的电动车将配备百度开发的驾驶辅助、信息 娱乐 和地图功能。
整个智能 汽车 行业往后发展,决定一辆车的智能化高度的最底层基础,是它的平台。
因为,一个平台架构,即决定了车辆参数的高低,比如续航里程、百公里加速等,也关乎车联网、自动驾驶的软件体系搭建,再往上走就是整个应用生态的接入。业内称为电子电气化架构,吉利SEA、比亚迪e平台3.0都被包含其中。
比单纯的代工制造,车企更愿意把自己的平台共享出去,因为他们不想沦为代工厂。
二、车企害怕沦为代工厂吗?
代工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产能过剩。
中汽协此前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乘用车产能利用率从2017年的66.55%降低到48.45%,尾部企业产能空置情况十分严重。而与百度合作的吉利,也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吉利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吉利的产能利用率从84.96%下降至45.18%。
代工这门生意,虽然不体面,但比剩着还是要好很多。 以江淮为例,在过去三年里,江淮每生产一辆蔚来 汽车 平均能获得1.04万元的代工费用和6千元左右的亏损补偿。曾经为接下代工蔚来的这笔生意,江淮不惜投入23亿元重建工厂的投资,在今年就能收回成本。
实际上,与手机行业不同,沦为代工厂的现象在 汽车 代工领域不会太快显现。在手机领域,苹果等厂商拿走了绝大部分利润,留给富士康等代工厂的利润则微乎其微。在利益分配话语权的引导下,代工厂逐渐沦为手机厂商的“工具人”。
但代工 汽车 不同。 汽车 增值流程较长,涉及的零部件数量远不是手机能比的,在冗长的供应链条里零部件供应商吞噬了一大部分利润,新玩家想像苹果那样手握巨大的供应链话语权是不现实的。其次,新能源 汽车 动力总成的零部件少了,制造的增值流程也缩短了,使得寻求代工的厂商话语权会增加。
对于车企来说,以体面的方式合作是首要任务。
所以,比起以往,靠一纸合同约束的传统代工模式已经销声匿迹。现在更流行组建合资公司共同造车,在比亚迪与滴滴、吉利和百度的合作模式里,双方的合作变成了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共同运营,共享知识产权。
公开资料显示,在集度 汽车 中,百度占股55%,吉利占股45%。在比亚迪与滴滴的合作中,双方共同成立了美好出行(杭州) 汽车 科技 有限公司,其中比亚迪占股65%,滴滴占股35%。
甚至包括国际大厂也在合资代工。菲亚特克莱斯勒 汽车 公司(FCA)与标致雪铁龙 汽车 公司合并而成的全新集团Stellantis于5月18日宣布,与代工巨头富士康签署一项无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组建合资公司Mobile Drive,双方各拥有50:50的投票权。
虽然有主次之分,但双方出资出力,就不再是买卖关系。有钱一起赚,有债一起还。
但是,这也仅仅局限于当下这个时间段,双方都各有各的小心思。等到 汽车 行业逐步向出行服务商,亦或是软件付费商业模式成立之时,双方的利益矛盾或许还会显现。
写在最后
作为小米在手机领域最强对手之一苹果,如今也在 汽车 领域不断 探索 。苹果CEO Tim Cook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正专注于自动驾驶系统。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核心技术。我们认为,这是所有AI技术之母,同时可能也是最困难的AI项目之一。”
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苹果似乎与小米一样,在 汽车 业内广泛寻找合适的代工商,也在以自动驾驶为切入口进入 汽车 领域。但还是那句话,造一辆电动车容易,但造一辆智能电动 汽车 难。
疯抢小米 汽车 ,仍在继续。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以上就是寻车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寻车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寻车网:www.xunch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