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驾测评

以BMS技术角度分析,国产特斯拉为什么卖20多万还能赚!

发布时间:2024-01-16 13:32:25 | 寻车网

以BMS技术角度分析,国产特斯拉为什么卖20多万还能赚!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寻车网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以BMS技术角度分析,国产特斯拉为什么卖20多万还能赚!

以BMS技术角度分析,国产特斯拉为什么卖20多万还能赚!

众所周知,一款电动车的性能强弱通常是以电池、电机、电池管理系统这三点去进行比较。我们在日常接触和了解最多的也当属电池和电机这两部分,主机厂在新车发布会的时候讲的最多同样也是这两部分。

根据2019年资料显示,全球动力电池排名前三名,分别是宁德时代、松下、比亚迪,其中我国企业就独占其二;在驱动电机技术开发方面,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车用驱动电机的专利申请总量是世界第一。在两项如此傲人的成绩面前,为何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仍与特斯拉存在差距,上市之处不停的喊着“硬刚特斯拉”过后却销声匿迹。

其实对于电动车来说,电池、电机、电池管理系统就像组成木桶的三块木板,其性能的强弱,往往就取决于最短板。今天我们就以BMS技术角度分析,特斯拉为什么能在电动领域鼻孔朝天?在此之前,我们首先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BMS。

BMS相当于电池的”大脑“

电池管理系统(BMS)是电动汽车核心系统之一,其主要作用是监控电池的状态,防止电池出现过充电和过放电,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保证电动车车的安全性和续航里程等。

例如:当电动车充电时,BMS会实时传递电池充电状态信号和相关数据,方便后台系统计算充电效率并评估电池组工作状态,实现只能充电,防止过充浪费并杜绝安全隐患,具有节约电力能源和设备安全保护的双重功效,尤其在高温或者低温的情况下实现智能充电。对保护电动车具有重要意义。寻车网

特斯拉为什么可以鼻孔朝天?

BMS主要作用是防止电池出现过充电和过放电,所以对于电池剩余容量(SOC)的估算,即是BMS研究中的关键点。由于电动车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呈现非线性的特点,所以寻找的精确的估算方法显得十分重要的,其精度越高,对于相同容量的电池,可以有更高的续航里程,同理高精度的估算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多需要的电池成本,这就是为什么国产特斯拉卖20多万利润仍然那么丰厚的主要原因。

对于特斯拉而言BMS(电池管理系统)也一直被奉为其公司的最高机密,也是所有顶尖技术的核心。目前大多数BMS技术应用与锂电池科技,相比与其他电池,锂电池电池组对每一节电池的电压更为苛刻。

特斯拉的电池板是由16组电池组连接而成,一组电池组里面有444节锂电池,每74节连接到一起,所以整个电池板就是由7104节18650锂电池组成。而特斯拉使用的电池是生活中,手电筒使用的18650锂电池。

TA其实串联在一起的只有96节,并联的只能算一节电池不管你并联多少节。我们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的主机厂的电池组也是只计算串联的个数而不是并联的个数。

特斯拉凭什么要特殊呢?事实上,如果你了解特斯拉的算法,你就会知道特斯拉的算法不仅需要大量的工况数据定标,而且还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电池老化以后的估算精度。当然,特斯拉的算法比几乎所有国内的BMS算法还是好很多。

国内的BMS算法几乎都是电流积分加开路电压的方法用开路电压计算初始SOC,然后用电流积分计算SOC的变化。倘若启始点的电压错了,或者安时容量不准,就要一错到底直到再次充满才能纠正?启始点的电压会出错吗?通过经验告诉我们,会的,尽管概率很低。如果要保证万无一失,就不能只靠精确的启始点的电压来保证启始SOC的正确。

特斯拉之所以牛,不是因为它的BMS可以管理7104节电池,而是对于带电池的电控技术。

目前特斯拉的电池管理系统可以说是当今最成熟的系统,得益于其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充分应用,特斯拉的BMS可以不断获得实际驾驶的大数据,然后对算法进行自我强化,从而使特斯拉电池组的续航时间相对更长。续航里程是目前电动汽车渗透率提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特斯拉依靠领先的设计概念,在这一点上已显露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在我们国内而言,电池管理系统方面,目前比亚迪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我觉得要想打败特斯拉,并不是新车上市”口号兴邦“,而是要深入钻研,克服技术壁垒,才能让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在全球独占鳌头!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以BMS技术角度分析,国产特斯拉为什么卖20多万还能赚!

特斯拉汽车百公里耗电多少度? 新能源汽车用电了解一下

1、百公里耗电13度左右,具体还是根据车辆使用情况而定。

2、特斯拉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锂离子电池的电动车公司,其推出的首部电动车为Roadster,从2008年至2012年,公司在31个国家销售超过2250辆Roadsters。

3、特斯拉(Tesla)是一家美国电动车及能源公司,由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于200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创立,主要产销电动车、太阳能板及储能设备。2010年6月,特斯拉在纳斯达克上市。2017年2月1日,特斯拉汽车公司(Tesla Motors Inc.)正式改名为特斯拉(Tesla Inc.)。

以BMS技术角度分析,国产特斯拉为什么卖20多万还能赚!

特斯拉的无线充电新技术,效率追平慢充,只适合家用?

无线充电,放在电动车上推广开么。

这个功能其实在我们手机上已经非常常见了,而且你可以在家里、在车里都给手机无线充电,这个功能发展的已经非常成熟了。而这个无线充电功能,其实早前也有过上车的可能性,但没有一个大企业牵头做,所以现在就仍然没有商业化落地。

这次,还得从

特斯拉

收购的一家无线充电企业开始,它准备在自己品牌旗下的车型中开始使用无线充电技术。

那么,特斯拉看中的无线充电技术,能带来怎样的改变?这种技术能否普及开?

无线充电上车,会有什么改变?

无线充电并非是一个新鲜事,这种无线的充电方式早就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例如手机、智能手表、耳机、电动牙刷等等,都有无线充电功能。而这些产品的无线充电模式,的确会让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减少一些充电上的烦恼。

所以,如果能够把无线充电装到车上,充电难的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无线充电主要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是指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不用电线直接连接,而是通过磁场传递能量。无线充电可分为小功率无线充电和大功率无线充电两种方式,小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电磁感应式,如对手机充电方式。大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磁场共振,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

当前,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式主要也是电磁感应式和磁共振式这两种。

电磁感应,是让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对附近的线圈产生感应,随之产生电流,这就是 “电磁感应”,手机和电动牙刷等都是这种电磁感应式;而磁场共振式,则是在发生端能量遇到共振频率相同的接收端,由共振效应进行电能传输。

对纯电车而言,现在比较可靠的方案还是电磁感应这套方案,胜在了稳定、可靠。磁共振较电磁感虽然可以有更高的功率+远距离优势(数厘米到数米都行),但难以控制、技术难度高,目前还不太容易配套给电动车使用(这可能是未来车规无线充电的发展方向)。

特斯拉收购的这家德国的WIFERION,在改装版

Model 3

上所应用的无线充电技术,背后的逻辑就是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目前拿来改装的特斯拉Model 3可以做到最高12KW的无线充电功率,最快一小时补能80公里,充满可能要6个小时左右。

以这个效率来看,特斯拉正在规划的无线充电,是可以超过目前部分的慢充功率(7kW-15kW)。但无线充电,要想达到快充桩的效率,暂时是不可能的。

现在来回答小标题的设问,无线充电上车,目前来看,至少能给我们在家用固定充电桩上的一些变化,不用下车插拔充电枪,即停即冲做到无感冲电,而且目前这个功率来看,也只能适用于固定家用充电。

无线充电,车用的为啥难普及?

无线充电这个事,国产品牌们也都在各自研发,像

红旗

比亚迪

(商用车领域)、智己等,还有欧洲的

宝马

沃尔沃

等品牌都在研发推动这个技术。但即便有如此多的企业在研发、在试用,车规的无线充电我们至今也没有看到商业化落地的结果。

那么,把现有的几种充电方式罗列出来,慢充、快充、无线充电、换电站。这四种充电效率高的是快充桩(超充桩),短时间内可以获得数百公里的续航;效率最高,但适用范围局限的模式,是换电站。这两个高效的补能主流模式,是无法被无线充电所替代的。

那么要说之前的乘用车使用的无线充电,功率还不如慢充桩的效率,那现在的水平是已经可以超过慢充装效率的。从这一点上,无线充电已经具备了可以装车的资格。但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中,似乎是一件非常值得期待的事,但是具体的研发过程却遇到多个难题。

当下,无线充电技术所面临的问题:

无线充电摆脱了充电桩和充电线的限制,但相比于有线充电技术的充电功率差距甚远,有线快充功率可到100Kw或更高,而无线充电的功率水平大致在10-12Kw左右,也就是普通慢充水平,充电时间是个关键问题;

无线充电桩的安全问题是很重要的点,因为无线充电是磁场和电场的相互转换,这一过程会产生大量电磁辐射,对于人体健康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无线充电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损耗和大量的热量(和充电桩一样),随着功率的增大释放的热量也会更多,这也成为提升无线充电功率的一大技术难点(功率越大越热)。

想要得到普及,首先需要一个车企率先开始使用这种比较新的充电模式,在产品上装无线充电接收端模块,再配合家庭固定车位安装无线充电输出端模块。而目前的无线充电,车规使用的技术还不算太成熟,而且还没有大规模的使用,技术不成熟,成本太高,消费者也不是非用不可。而特斯拉收购此类公司看做“尝鲜”式前瞻类布局操就行,反正钱多。

车规无线充电,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成本端的难题,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化量产之后都能解决,而真正阻碍它发展的是充电功率问题,这里就不要拿车规和手机无线充电比了,一个11k一个20W的功率,不在一个级别里。就算是20W的手机无线充电,充电一段时间过后,充电板、手机背板(电池)也会有不同级别的发烫反应;套用在电动车上,同理,电动车的电池也会因为产生的热量而发烫,像上文说的一样,功率越大越容易发热。

所以,现在就形成了一个“闭环”。无线充电功率想做大,但电池会发烫,容易产生热失控;但无线充电功率不做大,就没有上车的必要性。除非接下来,无线充电端接入电车的热管理系统,能够结合实时的了解电动车电池的状态充电,这就要考虑到算法、通信等多方面了。

要说无线充电的普及,5年内能看到商业化落地就算不错,或许它会和L3辅助驾驶一起出现(自动泊车+无线充电=真无感充电)。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以上就是寻车网为大家带来的以BMS技术角度分析,国产特斯拉为什么卖20多万还能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与“以BMS技术角度分析,国产特斯拉为什么卖20多万还能赚!”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