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01 06:49:21 | 寻车网
黄继宏汽车“帝国”塌了,众泰和*ST庞大陷入巧合性困境
6月21日, ST庞大公告称,公司收到上交所下发的《关于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上交所将在6月30日对公司股票予以摘牌,公司股票终止上市。当收到股票终止上市暨摘牌这一通知后,意味着 ST庞大不可能还有机会进入到退市整理期,会面临直接退市的局面。
很巧合的是, ST庞大和众泰汽车的实际控制人都是黄继宏。正因为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同一人,众泰被质疑与 ST庞大之间存在利益输送,深交所前不久就相关问题向众泰汽车发出关注函。无巧不成书,一个月前的5月31日,众泰汽车发布公告,公司董事长黄继宏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等职务,相关职务辞去后,黄继宏将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
* 一、 ST庞大的困境
据*ST庞大历年年报显示,从2020年到2022年,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5.80亿元、8.98亿元、-14.41亿元。今年第一季度,*ST庞大继续亏损,亏损金额超过1亿元。可早在2020年庞大集团重组以前,*ST庞大的重整投资人就做出承诺:2020年、2021年、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7亿元、11亿元、17亿元,或三年合计达到35亿元。
毫无疑问,这三年*ST庞大的业绩远未达到重整时承诺的三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35亿元的预期。而根据《重整计划》,重整投资人将按照差额部分进行现金补足。但截至到目前,*ST庞大并未发布有关业绩补偿的相关细节公告。
从结果来看,黄继宏在执掌 ST庞大期间,尽管在庞大集团前加了颗星,但还是没能让 ST庞大摆脱困境,反倒陷入了越发被动的局面,最终以退市、被立案的结局惨淡收场。
尽管*ST庞大翻车了,但庞大集团祖上也是阔过的。庞大集团曾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经销商,被誉为国内“汽车经销商第一股”,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IPO实现登陆A股的汽贸集团。继任董事长的黄继宏,亦绝非平庸之辈,他擅长资本运作,这项能力在黄继宏后来重整庞大集团和众泰汽车两家公司并担任董事长的事迹中,能够看得出来。
在担任庞大集团董事长之前,黄继宏还是江苏深商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名下所有企业36家,担任法定代表人有26家,直接或间接控股的企业达72家,覆盖了房地产、交通运输、制造业和租赁等多个领域。
当庞大集团第一次遭遇债务危机之时,2019年9月,深商集团与另外两家公司组成联合体,成为庞大集团重整的意向投资人,黄继宏成为庞大集团实际控制人。这是“白衣骑士”黄继宏的第一次出手。也就是2018年,庞大集团彼时出现巨额亏损,黄继宏从危难之中接盘,虽然后面没有彻底解决*ST庞大的问题,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庞大当时的困局,大大延缓了庞大集团退市、立案的时间。
总体来说,黄继宏是有心挽狂澜于既倒,却无力改变庞大集团早已注定的宿命。
二、众泰汽车的困境
2019年,众泰汽车净亏损111.90亿元,同比下降1498.98%;而第二年2020年,众泰的净亏损还在持续,达到同等量级的108.01亿元。在连年亏损之下,众泰汽车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
2020年12月,彼时众泰汽车的控股股东铁牛集团终于坚持不下去了,严重资不抵债使其没有继续经营的能力,被永康法院裁定终止重整程序,众泰汽车对外宣告破产。在这迫在眉睫的时候,黄继宏又出现了,他带着旗下江苏深商控股集团投资20亿元重整众泰,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当众泰起死回生时,黄继宏顺理成章地成为众泰实际控制人。这是“白衣骑士”黄继宏的第二次出手。
黄继宏和深商集团之所以会选择接盘众泰汽车,一方面可将众泰汽车作为进入新能源汽车的切入口,从而打入造车赛道;一方面以参与破产重整的方式接手众泰,能够获得汽车整车生产资质,为搭建“整车制造+全国渠道”的汽车“帝国”添砖加瓦。
不过,从重组后的表现来看,众泰汽车似乎并没有达到之前的设想和预期。在重组的三年来,众泰只研发了2022年官宣复工复产后下线的首款车型众泰T300海外版以及今年2月26日上市的首款新能源产品“江南U2”。在江南U2上市的前两天2月24日,众泰汽车对60亿元定增计划进行公告,公司管理层大力支持旗下江南汽车新车型上市,表明众泰对江南U2寄予厚望,和对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雄心壮志。
然而市场不会按照预期发展,众泰的市场表现差强人意。截止到目前,江南U2的销量和上险数据都未公布,整个众泰品牌的上险量仅有74辆。如果现实按照这样发展,众泰汽车试图以江南U2抢占微型电动车市场制高点,一切最初的美好期待只是空中楼阁。江南汽车成为众泰汽车梦开始的地方,也成为了众泰汽车梦结束的地方。
三、众泰与*ST庞大困境的共性分析
从众泰汽车的发展轨迹来看,产品上奉行“拿来主义”抄袭热销车型,自身具备抄袭的基因,导致口碑颇有争议。早些年政策上靠新能源汽车补贴红利,虽过了几年舒服的日子,但经营业务的能力并未随之成长,反而在后来车市下行的环境下,难以与其他品牌正面竞争,致使其后众泰销量急剧下降品牌渐渐没落。
而*ST庞大则因业绩连年不达标,未能实现重整时的承诺,导致公司陷入被动局面。两家公司都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品牌影响力下降、经营能力不足等问题。
此外,黄继宏虽然作为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但在执掌期间都未能有效改变公司的困境。这可能与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自身的经营问题以及黄继宏个人的经营策略有关。
四、结语
总体来看,众泰汽车和 ST庞大都陷入了生存困境。众泰汽车试图以江南U2抢占微型电动车市场制高点,但市场表现差强人意;而 ST庞大则因业绩连年不达标面临退市风险。两家公司的困境具有一定的共性,都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品牌影响力下降、经营能力不足等问题。
在如今更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市场上汽车品牌林立,众泰和*ST庞大需要打磨好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强经营能力才能在市场上立足。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家公司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黄继宏一直试图搭建的“整车制造+全国渠道”的汽车“帝国”已摇摇欲坠,其汽车“帝国”的梦想或已破灭。
11月,多事之秋,有关宝能的事,不少。
8日,古城西安,宝能汽车集团宣布新基地工厂建成投产,同时迎来了增程式电动汽车(REV)的下线。16日,又宣布正式成立汽车软件公司,名为前海七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据悉,除了总部深圳,还将设立北京分公司、上海分公司、成都研究院、南京研究院,以及国内和海外多个研发分部。
说起研发,有报道称,宝能汽车的目前研发团队规模已近万人,未来5年内,将增至5万人——这相当于2019年上汽集团研发人员的两倍。
宝能汽车的接连大手笔还在于直营店的扩张。目前,公开报道称,其直营店已达800多家,目标是在全国布局1000家直营店。如此速度和数量,令人乍舌,而直营店意味着什么?相信和经销商打过交道的人,都懂。
宝能之举,堪称行业的逆势洪流。笔者联系到几位接近宝能汽车的朋友打探虚实,试图拼凑出一个可以说通自己的经营逻辑。
直营店扩张:选好店租5年,员工归属宝能,不用找社会投资人
有关建店扩张,是我八卦的第一件事。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是大约三个月以前入职宝能汽车的,负责直营店的建设。目前他所在的城市已经开发出12家店,目标是27家店,保底不低于20家。建店标准和传统乘用车企没有太大区别,也分为4S(2000平米左右)、3S(1000平米左右)和2S。一般选好位置,就报总部申请签订租约,目前租期基本都是5年,“不可能短租,因为要考虑装修成本”。据他观察,目前签约的店面,都在按照正常节奏付款,很顺畅。
和他以往在传统车企负责该项工作相比,宝能汽车这种模式第一个不同点在于,不用去拿着招商手册四处寻觅、说服老板投资;而且建店报批,总部审核主要在于财务、法规方面,不会对位置和规模太过计较,当然执行层面还是要按照市场行情控制成本。由于是直营,就不存在制定复杂的店面补贴政策,也不存在多方捆绑库存、销量、市场推广等各种要求。
之所以搞直营模式,这位朋友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宝能有钱,不需要拉社会老板的资金一起开店;第二,作为新入局的品牌,也很难有传统经销商老板参与进来——所以,干脆就自己来搞,好处是能够100%掌握控制权,如果后期需要切换网络也不用去和老板们斗智斗勇。
如此大规模建店,销售团队何来?他告诉我,宝能汽车的每个省区都设置了招聘经理,会配合团队架构搭建,首先会招募店总,相当于是该店的职业经理人,然后再招募基层员工,所有人的入职流程都走宝能集团。
我问道:“那这个店面的盈亏谁负责呢?”按他理解,主要责任当然在于店总,但目前并没有绑定明确的销量任务,大家普遍默认,一个汽车4S店要想盈利等待3-5年是很正常的,总部对这个节奏应该是接受的;当然,还要看宝能汽车的产品是否能够按照计划如期推进。
聊到这里,我直接道出了我的不解:“汽车制造投资之大,回报周期之长,大家都了解,你觉得宝能汽车靠什么盈利?”这位朋友说,这个层面的事情,作为普通员工不好说,也说不清楚。入职前,他也对宝能集团及宝能汽车的背景做过一些了解,“作为控股集团,宝能在汽车领域做了很多投资参股,也涉及了不少汽车零部件,然后加上目前直营店模式的正常推进,从大的逻辑上,我只能理解宝能汽车是想全产业链贯通,但它确实打破了汽车行业的传统玩法。”
末了,他还叮嘱我帮他留意店面信息,有空缺资源一定要联系他。
研发小哥:“还行吧,至少现在没要求我去卖房子……”
有关研发端口,笔者辗转联系到两位正在宝能汽车工作的工程师,令我意外的是,虽然身处研发部门,但他们也很关注宝能汽车大建直营店的事情,其中一位资历较老的工程师道出隐忧:“虽然是不差钱,但没有经销商老板的参与,就没有风险共担的机制,运营决策均在于宝能,难道全靠自己兜底?”虽然入职时间不长,但他已经知道,转正之后,他明年得帮助公司卖掉一台观致车。
这位工程师曾在某大型汽车集团研发部门工作过八年,然后跳槽到设计工作带项目,今年背景离乡到深圳入职宝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宝能可以为他提供中层管理职位及相对满意的年薪。但对于宝能汽车的赢利点和高端化的支撑点在哪,他暂时也没想明白。
宝能汽车于2017年3月挂牌,目前拥有三个整车生产基地。西安新基地是自建工厂,而此前的江苏常熟制造基地(生产观致)和深圳制造基地(原长安PSA制造基地)是通过并购获得,三个基地产能共达到60万辆。
讲真,房地产相关企业哪怕只是用小指头碰了碰汽车行业,都会被人质疑“圈地”。政府批地,车企建厂房,然后周边可以配套开发公寓……这是见怪不怪的操作,但大家聊起这个话题,即便顺着这个线索想,普通人也很难算明白这个帐——厂房旁边所谓的地产效益和当前的汽车行业各方面投入,孰重孰轻?一言难尽。“宝能让人看不懂的地方在于,他真的在投汽车……我们也不知道公司知不知道,做汽车可以多费钱。”
据他介绍,目前深圳定位于研发总院,产品开发流程还是参考了不少观致遗留下来的那一套,在此基础上做了些改变,总体来说和传统大型车企无异。当年,观致坚持参考国际化开发流程做正向汽车研发,一度成为行业美谈,从理论上来说是合理的,不过肯定是耗时、耗钱。但从他们透露的信息来看,宝能的多品牌产品战略中,高端电动化品牌的立项推动反而是最顺的。
另一位参与话题的工程师小哥入行时间较短,但近两年受大环境影响,他已经换了三份工作,上一家是恒大汽车。他无奈笑道:“宝能可能感觉好一点吧!虽然没见公司有啥销量,但工资目前发放都正常,保险都买得好好的,而且没逼着我去卖房子。”
假如可以穿越,最想看的就是三五年后的宝能汽车
难道真的是被贫穷限制了想象?或许吧!另一个难解之处在于,当前中国车市还能吸纳多少新车流通。
中国汽车报近期发布了一篇报道《“僵尸车企”为何不死?》,里面分享了几组数据:“截至2019年底,在工信部汽车生产企业目录公告中,拥有乘用车生产资质的汽车企业共计128家,但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上的企业只有15家,还有36家企业在2019年没有销量”、 “有专家估计,目前全国汽车已建和在建产能总和达到六千多万辆,这与国内目前还不到3000万辆的年销量相比,已经是1倍之多“——产能已经过剩,但生产资质依然很香,牵涉到地方经济效益,仍然能吸引着各路大神“上车”,而且可谓是前赴后继。
宝能汽车集团常务副总裁大谷俊明在接受媒体访谈时,面对质疑,他说“宝能集团下面有高端制造,国际物流、综合开发、民生服务各个板块,每个板块宝能都是深耕,做的非常深,没有哪个事业做的是小打小闹的。我们决定进入汽车行业同样是这样的,坚决在研发、销售网络等等做大规模投资,达到了千亿级的资金。”他还预判,“虽然说近两三年时间内,整个中国的汽车市场并不是太好,但是我对未来并不担心。其实当前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很多主机厂都不愿意投资了,我们趁这个时机去投资的话,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好的一个机会。”
大谷俊明是谁?他是东风日产前总经理、前日产执行董事兼日产全球电动车电池事业部本部长,1980年加入日产,在汽车行业工作了40年,加盟宝能时表示:人生的最后一份工作一定要有趣。确实,宝能汽车的场面之大,无人能及。同时,他也坦言,品牌积累,至少需要十年时间。
除了大谷俊明,近两三年来,宝能汽车的高层团队名单里不乏大咖身影,比如蔡建军(2018年已离开宝能,曾任北汽股份副总裁兼北汽销售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原爱驰汽车执行副总裁;现出任吉利汽车集团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再比如郑状(原吉利汽车旗下几何品牌销售公司总经理,现任宝能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
作为汽车行业的普通打工人,限于格局,纵然对这个造车新物种万般不解,却也奈何不了每个月的还款账单,2020年如此艰难动荡,有宝能汽车,总比没宝能汽车好,至少多了个工作机会——说不定,宝能汽车就真的是那颠覆性的存在呢?换言之,能看懂这个局的人,还犯得着打工么?
嘿,有没注意到,宝能何止造车,还卖菜,你家楼下的宝能生鲜开张了么?
问了一圈,笔者也并未得到很确切的逻辑,只能说一句:我知道你有钱,却不知你这么有钱。
关注车业杂谈,一起聊车、玩车、侃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寻车网(https://www.xunche.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又一电动汽车新品牌诞生的相关内容。
资本的寒冬、市场的疲软、补贴的退坡,依然阻挡不了电动汽车新品牌的诞生。在产业政策的带动下,国内涌现了一大批跨界造车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近日,又出现了一个主打纯电动汽车的品牌。近日,华晨新日官方对外表示,华晨新日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旗下首款车型将于12月正式投产下线,新车定位为用于城市通勤代步的微型电动车,有望于年底实现量产交付。
对于“新日”这个品牌大家或者并不陌生,他本是一家生产电动自行车的企业。新日电动车,即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日股份),是主要从事电动车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大型民营股份制有限公司。2017年4月27日,新日股份(股票代码:603787)登陆上海主板A股上市,成为电动自行车行业首家登陆主板上市的公司。品牌代言人黄晓明、形象代言人赵丽颖。
而“华晨新日”是由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新日(无锡)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据电动知家了解,华晨新日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0月24日,地址位于江苏无锡市。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研发、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汽车饰品及其售后服务;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销售及生产。通过牵手华晨,新日实现了从电动自行车跨界进入到电动汽车制造领域。
而华晨汽车通过与国内民营企业成立新合资公司,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视为华晨加速布局电动车市场的举措。但华晨汽车集团近期因自主业务发展低迷接连亏损,企业资不抵债而进入到破产重整程序而备受行业关注。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恢复增长及平稳发展下,有着城市代步优势的微型电动车也越来越受到车企重视。乘联会报告显示,目前纯电动汽车市场中A00级车型的市场占比已超过40%,主要得益于五菱宏光MINI、欧拉R1、奇瑞eQ1、宝骏E100等新能源车的推动。
有消息显示,华晨汽车集团副总裁兼华晨新日副董事长齐凯表示,2021年华晨新日计划最少实现销售3万台,2022年达到5万台,到2025年,华晨新日年销量将为15万台。目前华晨新日规划了2个乘用车平台和1个商用车平台,前者主要生产小型代步车,后者主攻纯电动物流车市场。
华晨新日品牌LOGO已得到确认,旗下首款车型为微型纯电动车。根据工信部申报信息显示,华晨新日首款车型定名103/103A,分别拥有不同的外观设计风格,续航里程在300km左右。华晨新日作为一个新的自主合资汽车品牌,并没有采用新的品牌LOGO,而是沿用了新日电动自动车的LOGO。
华晨新日这款新车定位于微型纯电动车,其车身尺寸方面的长、宽、高分别为3288/1670/1654mm,轴距为2185mm,内部提供4个座位。动力方面,新车搭载远东电池江苏有限公司生产的三元锂离子电池组,以及功率为45千瓦的永磁同步电机,其续航里程在300km左右。 寻车网
从申报图来看,华晨新日旗下首款量产车采用了双外观设计,分别对应103和103A。其中103车型更像是传统车型的设计手法,头灯、雾灯以及尾灯均为圆形设计,前格栅为点阵造型。而103A车型则是完全封闭的车头造型,大灯设计也变更为线条样式,同时采用的是贯穿式尾灯设计。
从目前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华晨新日虽然有新日电动车、华晨汽车背景,但华晨汽车深陷破产泥淖,新日电动自行车品牌也很难起到很好背书作用。在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还不是那么大,竞争相对激烈的情况下,品牌知名度、售后服务网络都尚在建设中,技术实力也等待市场检验的华晨新日,要在这块市场分一杯羹的难度不小。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以上就是寻车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寻车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寻车网:www.xunch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