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3 18:56:52 | 寻车网
目前暂未获取到小米SU7 Ultra的价格信息。 寻车网
通常,一款新产品的价格需在其正式发布时才会明确公布。小米SU7 Ultra作为小米旗下可能推出的产品,可能会受生产成本、技术投入、市场定位、竞争态势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生产成本涵盖原材料、零部件采购、生产制造等环节的费用;技术投入包括研发新的技术和功能所耗费的资金;市场定位决定了产品面向的消费群体和定价策略;而市场竞争态势也会促使企业根据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来调整自身定价。
你可以持续关注小米官方网站、官方社交媒体账号或权威的科技资讯平台,以便在小米SU7 Ultra发布时及时了解其具体价格。
拆解小米YU7的争议设计 ”
作者|王磊
编辑|秦章勇
万众期待的小米SUV终于来了。
昨晚,小米汽车正式公布 首款SUV车型YU7 的海报图,并宣布该车型预计于 明年六至七月 正式上市。随后,工信部第390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也出现了小米YU7的申报信息。
消息一经发布,关于小米YU7的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榜,从热度来看,堪称是今年最火爆的SUV之一。
雷军也发文解释,全新SUV之所以提前公示,是希望YU7测试车可以尽早拆除重伪装,“有助于我们做更全面、更细致的长时间大规模测试。”
关于这款车的信息,有太多待解之谜,比如售价几何?设计都有哪些出乎意料之点?和SU7相比又有哪些传承和创新?
别急,我们慢慢分析。
01
空气动力学设计加分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小米的首款SUV不叫MX11,也不叫SU8,而是叫 YU7 。
从命名上看,延续了 小米SU7 的家族式命名规则,但不是通过改数字,而是把轿车序列的“S”字母换成了SUV序列的字母“Y”,也就是说,此后小米SUV车型大概率都是 以YU开头的命名方式 。
这么来看,小米正在研发的代号为“昆仑”第三款车型 增程式 SUV,或许会叫“YU X”。
因为初次正式亮相,大家最关注的肯定是外观。不难看出,YU7的整体设计风格为轿跑或跨界SUV,比如修长的机盖和较低的车身姿态,的确有点像大家猜测的法拉利 Purosangue 轿跑SUV的感觉。
从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来看,YU7 车长为4999mm、车宽 1996mm、车高仅有1600mm,轴距是和小米SU7相同的3米。
乍一看,小米YU7就像是小米SU7的 纵向拉长版 ,前脸和尾部设计都保持了 等比例拉高 的风格,前后造型也和SU7相似,特别是还有着与SU7同款的前后灯组及獠牙状进气口。
不过,如果只是单纯将其看做“胖版SU7”,就大错特错了,在YU7的外观设计上,小米汽车其实花了不少的心思。
先来看大灯的细节,YU7虽然依然采用水滴大灯的造型,但是从“米”字的车灯变成了“米”字的下半部分,有些类似于 “十”字型的造型 ,而且在大灯较尖锐的一端是 内凹进去 的。
在“十”字型车灯的上方,还是 镂空的设计 ,变成了类似进气道的造型。
在大灯组后面,前机盖靠近A柱的地方,还出现了一个开孔的设计,这就比较有意思了, 这个开孔大概率是和大灯上半部分的镂空设计是连通的 。
这个设计,学名叫做空气桥 (Aerobridge) ,是空气动力学的一种,可以通俗地将其理解为,两者相连后会形成一个巨大的风道,一般常见于超跑的设计上,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车正面的撞风面积,从而减少风阻,节省能耗,还可以增加车的下压力。
这种设计能出现在家用SUV上相当厉害,不难看出,小米YU7是一款运动取向的车型。
另外,YU7亮相后引发了不少争议的一点,就是此前被小米SU7当做卖点的半隐藏式门把手,在小米YU7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 全隐藏式门把手 。
这也引起了不少网友吐槽—— 为什么不沿用SU7的半隐藏式设计?
不过有网友扒出了一张小米汽车在2023年6月专门为隐藏式门把手申请的专利图。
从专利图看,它的整个结构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机械式结构,并不是“弹出式”的,而是 “内翻式” ,小米用了一个巧妙的变通设计。当我们伸手开车门,手触碰到门把手的时候,会带动内部的机械结构发生转动,进而触发门锁装置,车门解锁,然后复位。
也就是说,看似是“隐藏式”门把手,但实际上完全不一样,可以理解为半隐藏式门把手的升级版,目的是让外观造型看起来更好看,值得一提的是, 法拉利FUV的门把手也是类似的设计。
除此之外,让大家乍一看有种法拉利Purosangue既视感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小米YU7在 B柱后面的处理 ,比如夸张的后轮拱向外隆起的处理,还有四个轮拱上不规则的设计,也和法拉利Purosangue的设计类似。
这样的设计语言,与其说是借鉴,不如说是拿捏住了设计核心的 神韵 。
最后是尾部的设计语言,也和小米SU7的设计有不小差异,首先是SU7上的土星环式的尾灯在YU7上变得 更宽更高 ,而且更有立体感。
后风挡的上方也出现了一个扰流板,在车尾还有个 小鸭尾 的设计,以增加下压力,后杠位置的扩散也变得更夸张,整体看上去,运动感十足,辨识度仍然拉满。
02
售价或在24万左右?
其它的信息,就要从工信部发布会的申报内容上找蛛丝马迹了。
从车身定位来看,小米YU7属于中大型SUV, 车长与轴距上几乎与SU7保持不变 ,但是宽度和高度有所增加。
也就是说,小米YU7大概率是和小米SU7同平台打造,会有不少的零部件通用,反映到价格上或许会有惊喜。
在选装部分上,目前已知的就是提供了3种规格的轮圈可选,分别为19寸、20寸和21寸可选,轮毂样式有两种,并且可以看到有搭配Brembo的黄色卡钳。
在轮胎规格上,YU7将提供245/55 R19、245/50 R20、以及前245/45 R21+后275/40 R21这三套组合,而275的胎宽要比小米SU7的更宽一些。
在动力上,申报车型是前后双电机的组合,电机型号为YS210XY103/TZ220XY109,制造企业为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前220kW+后288kW ,极速能达到253km/h。
换算下来,系统总功率约合 690马力 ,而小米SU7 Max上的最大功率495千瓦,约合673匹马力,不难看出在动力上也有一些升级。
不过考虑到小米YU7申报的整备质量为2405kg,要比小米SU7沉得多,也就是说,虽然在动力上优于小米SU7,但性能表现可能与SU7 Max版持平。
电池制造商方面,可以看到申报车型为 三元锂离子电池 ,单体生产企业为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成生产企业为中州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宁德时代的下属公司。
根据此前的消息,小米将在2025年首发宁德时代一款超长续航新电池,大概率就在YU7上车了。
虽然工信部和小米汽车没有公布内饰,但目前有关小米YU7的内饰爆料已经满天飞,已经可以勾勒出内饰的大致模样。
基本上,小米YU7的内饰延续了现款SU7的设计理念,如三幅式方向盘、换挡拨杆和方形中控屏(悬浮屏)等,与小米SU7样式一致。
但不久前,还有一张谍照拍到了小米YU7的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就是 远端贯穿屏 ,从谍照上看,屏幕造型细长,显示效果类似于阿维塔 12 的远端显示屏,但小米的要更窄一些。
有意思是,去年4月,小米汽车就申请了一个显示屏的专利,将显示装置部分夹设于控制台和前挡风透光件之间,能够方便驾驶员查看车辆信息,有利于提高驾驶安全性,基于曝光的谍照来看,专利似乎要上车了。
而小米YU7中控下方的扶手区域,和小米SU7或许有很大不同,换成了手机无线充电面板和水杯架,其他部分则配备一个较大的储物箱。
最后就是关注的价格了,目前行业主流的说法是YU7定价会在30-40万之间,不过从小米YU7的定位来看,明显是 对标Model Y 。
但按照小米首款车型的打法,大概率要比 Model Y 便宜,而且作为一款SUV,YU7又会比轿车SU7贵一些,没有优惠的情况下,目前Model Y的起售价是25万元。
这么来看,小米YU7起售价大概率或在 24万左右 ,这个价格和同区间的竞品相比,也有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
不过价格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能确定,毕竟这款车距离上市还有 半年 的时间,小米汽车有的是时间调整。眼下对标特斯拉Mode Y的纯电SUV基本都已经出牌了,按照SU7的订单曲线,小米YU7作为压轴选手,大概率也会是个爆款。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超电实验室,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寻车网(https://www.xunche.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深耕汽车产业之后,华为反而显露更多短板? | 汽车产经的相关内容。
在上半年带飞一众车企的股价之后,如今的资本市场上,华为的加持效应似乎正在减弱。
8月24日,长安联合华为、宁德时代打造的高端品牌阿维塔正式发布。曾经,凭借这个三方合作的消息,长安的股价一度接连涨停。而当天,当新车亮相、战略曝光,一切更为可期时,长安的股价却随着发布会的召开,从最高涨幅2.21%直接下跌了4.51%。
在另外一边,华为汽车解决方案的扩圈之路也在面临考验。
8月25日, 哪吒汽车 与华为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这意味着,继北汽、赛力斯、长安、广汽之后,与华为达成深度合作的车企达到了五家。
但对于这次合作,外界却并非完全看好。哪吒的出现,似乎更印证了那句“华为的合作伙伴多是二三线车企”。
在此前6月底的上汽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面对投资者的拷问曾明确表示,“不能接受与华为等第三方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合作”。
在他看来,在软件服务日益重要的智能化汽车时代,让华为等成为灵魂,上汽仅仅作为生产硬件的躯体,这样的方案并不可取。
“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陈虹的这一发言,也将华为当下的汽车解决方案无法得到业内广泛认可的现实暴露无遗。
显然对于当下的华为而言,要想打通整个汽车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焦虑要面对。
1,华为的变现能力究竟如何?
从ICT领域切入智能汽车行业,如今华为的智能汽车产品与服务主要聚焦于五大系统——智能驾驶(平台)、智能座舱(鸿蒙车机OS为核心)、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智能车控和智能云服务)。
依托于这些技术,目前与华为进行深度合作的五家车企,合作模式也被分为了几种:采用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HUAWEI Inside”模式的极狐、阿维塔;采用零部件供应商模式的哪吒;以及进入了华为销售渠道的赛力斯。
关于这些企业为何选择与华为合作而不担心“丢掉灵魂”,并不难理解。对于初出茅庐的新品牌而言,华为所拥有的关注度和技术正是他们缺少的东西。
以极狐和赛力斯为例。在与华为的合作开花结果之前,在一众新品牌之中,外界对它们知之甚少。
销量方面,极狐在2020年10月推出首款量产车型阿尔法T之后,其全年销量仅为709辆。至于 赛力斯SF5 在进入华为渠道之前,其2020年的全年销量也仅仅732辆,2021年1-3月的销量为150辆。
但是在有了华为的加持之后,一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极狐的第二款车型阿尔法S在今年的上海车展正式上市之前,因为一段搭载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路测视频顺利破圈,以至于上海车展上的极狐展台也成了全场人流最大的展台之一。
华为体验店的赛力斯SF5而赛力斯在4月份进入华为渠道之后,官方发布的订单数字也被刷新过数次:“两天订单破3000辆”、“一周订单突破6000辆”、“一个月全国订单已超一万辆”……
不过,尽管一时风光,但如今华为带来的光环似乎也在逐渐消散。
首先是赛力斯谜一般的销量让外界对华为的变现能力产生质疑。
中汽终端零售数据显示, 赛力斯SF5 4~7月的销量成绩分别为129辆、204辆、1097辆和507辆,与最初火热的预订情况相去甚远。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从官方回应及相关信息来看,此前公布的订单数量虚高,再加上工厂的产能跟不上是主要原因。
据说在 赛力斯SF5 最初进入华为渠道时,由于排队试驾的消费者众多,华为的销售人员曾向顾客建议,支付1000元意向金可以优先试驾,若后续不订车这部分钱也可以退。而此前不断刷新的订单,统计口径或许正来源于这一数据。
不过在四五个月之后,如今再来到华为的体验店,看车的消费者已经不再像往日一般众多。在华为的官方商城里,此前1000元“赛力斯华为智选SF5意向金”也已经悄悄改为了0元的“赛力斯华为智选SF5预约试驾”。
关于目前的交车周期,华为的销售人员表示预计为5~8周。同时,为缓解消费者的焦急情绪,赛力斯还推出了如果超过60天每天赔偿200元的服务。
但是尽管如此,在华为商城以及赛力斯APP的评论中,催单的消费者仍然不在少数。甚至在APP上有人晒出的截图显示,获得的赔偿金额已经超过10000元。也就是说这名消费者已经苦等了近4个月。
关于交付周期为何如此之长,此前曾有知情人士向媒体表示,原因之一在于小康股份此前一团糟的供应链并未准备好,直到最近几个月才慢慢步入正轨。
此外,一位从重庆金康两江工厂生产线离职员工还表示,“产销跟不上,是因为工厂一直都未达到华为技术人员的要求”。
而事实上,这样的现象此前采用代工模式的
蔚来
、理想也曾面对过。
初涉造车,强悍如华为,也难以避免初期的一地鸡毛。
具体到卖车层面,从我们的实地体验来看,过去习惯卖电子产品的华为初次卖起车来,也有诸多有待改进之处。
比如说,在华为的体验店里,负责卖车的员工也只是接受过短期培训,此前并没有汽车销售经验。在对车辆进行介绍时与滔滔不绝的4S店销售相比明显更为生疏。
再比如在服务细节上,由于店内车辆设置了展车模式。这一模式之下,车辆的大部分功能都无法操作,甚至SF5最具特色的华为车载系统、华为音响等消费者也难以获得直观感受。
2,“技术狂人”也有技术挑战
在外界眼中,华为一直被视为强悍技术的代表。从通信设备,到手机等智能终端,再到半导体业务,华为凭借强悍的技术实力,在自己想做的业务领域里一直无往而不利。
切入汽车领域,华为对自己有着明确的定位——智能网联电动车领域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作为现代工业 皇冠 上的明珠,汽车产业可能要比华为过去所深耕的行业更为复杂;而智能网联电动车+增量部件两个定语,更意味着这是一个新技术不断、新挑战也不断的全新领域。
从一些被爆料的信息来看,在进军汽车领域这件事儿上,以技术著称的华为也面临着不小的技术压力。
首先是激光雷达方面。
在2020年12月份时,华为曾正式发布了一套车规级前装量产高性能激光雷达产品和解决方案。就在同一天,极狐方面也透露,与华为合作的新车型(也就是后来的阿尔法S华为HI版)将率先搭载这一产品。
搭载激光雷达的华为阿尔法S华为你HI版今年4月份的上海车展前夕,阿尔法S华为HI版正式亮相,并凭借一段自动驾驶路测视频顺利出圈。
按照之前的规划,这款被称为“全球首款激光雷达量产车”的新车型身上最大的亮点——三颗激光雷达,应该属于华为出品。但据知情人透露,这些激光雷达实际上却是另一家科技企业 速腾 聚创的产品。
关于华为的激光雷达为何没有上车,有说法认为,华为或许是在开发、量产过程中遭遇了意料之外的问题导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最终车辆解决方案交付,只有选择在短期内用市场现有的成熟解决方案来进行替代。
而除激光雷达不如预想中顺利之外,在电动车最核心的电驱动系统方面,华为似乎也面临一些质疑。
以搭载在 赛力斯SF5 上的华为DriveONE多合一电驱动系统为例,这一系统集成了电机控制器(MCU)、电机、减速器、车载充电机(OBC)、电压变换器(DC/DC)、电源分配单元(PDU)及电池管理系统主控单元(BCU)七大部件,自称为“业界首款超融合架构的动力域解决方案”。
但关于这一系统的实际水平,此前《中国汽车报》曾在报道中引用一位汽车电机领域的权威专家的评价:
“这款产品并不怎么样,没啥正经厂商愿意用。”
虽然这一报道中并没有透露这位专家的真实身份,但不得不说,在汽车这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里,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发展多年的成熟供应商。即使华为的研发能力再强,但作为一个新入局的跨界者,想要短时间内实现超越,的确并非易事。
此前,在华为与极狐的合作中,就曾有参与其中的北汽员工“吐槽”,华为汽车事业部有造车经验的人并不多,甚至最初负责这一项目的PM也因为没有造车经验,还导致了很多决策失误。
“华为在ICT领域确实很强”,这名员工表示,“但在汽车技术层面,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
3,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路有些难
关于华为选择做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而非整车制造,此前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在接受采访时曾如此解释:“华为的劣势是不擅长机械制造……全球和中国都不缺车企,缺的是智能网联电动车领域的基础供应商”。
而华为销售服务部总裁迟春林的说法则更为直接,“如果造车,就会和当地车企产生直接竞争”。
显然, 在华为的思路里,零部件供应商有着更广阔的市场。只是从上汽董事长的发言来看,华为的想法多少还是有些一厢情愿 。在主机厂眼中只做零部件,并不意味双方就没有竞争关系。
对于车企而言,如果选择华为这样的第三方整体解决方案,不仅将失去包括车辆布局、ECU(发动机控制器)、转向、制动、底盘等核心零部件的选择话语权,同时在OTA频率、各种数据的采集、运用上也要受制于供应商。对于一直处于产业核心地位的主机厂而言,这显然无法接受。
除此之外,华为进入汽车行业选择的这一模式,虽然看似是一条捷径,可以避开整车企业的锋芒,但对于更讲究规模化效应的和数据量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来说,只有获得足够多的合作伙伴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而华为进入汽车领域时间尚短,想要达成这一点,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市场验证和经验积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近两年宣布进军汽车领域的科技企业越来越多,从百度、小米再到苹果。但有意思的是,没有一家企业选择华为“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这条路,反而纷纷自己下场造车。
也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华为已经不厌其烦多次辟谣不会造车,甚至任正非直言“谁再说造车就走人”,但外界关于华为造车的猜测依然从未停止。
甚至不少人依然坚信,未来华为亲自造车几乎是必然选择
。
4,写在最后
在8月份时,华为曾发布过一份业绩数据。上半年,其销售收入为320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9%;净利润为314亿元,同比下滑24%。
具体到三大业务板块来看,运营商业务收入136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4%;企业业务收入4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
而汽车所属的消费者业务下滑最为明显,同比大跌46%,收入为1357亿元人民币。
此前,关于消费者业务的大跌,华为消费者BG CEO及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曾坦言,唯一能弥补这块业务缺失的,就是智能电动汽车。“虽然汽车的销量没有手机的销量大,但其单品的价值非常高。”
可惜的是,从赛力斯当前的表现来看,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显然任重道远。
至于To B端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继苏菁在7月底因不当言论被免职之后,前几天又有媒体报道称其人事调整还在继续。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的岗位被裁撤,此前担任这一职务的王军被任命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
关于这两次人事调整,有不少分析认为,其根本原因,可能在于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绩未达到战略预期所致。
虽然真实情况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从目前的表现来看,焦虑,仍将成为进军汽车领域的华为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关键词。
以上就是寻车网为大家带来的小米速七ultra价格 深耕汽车产业之后,华为反而显露更多短板? | 汽车产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寻车网:www.xunch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