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1 04:39:26 | 寻车网
又到了每个月新势力发榜的日子……理想以2.8万的销量遥遥领先于第二名哪吒。一向喜欢在微博上逞口舌之快的李想,这次也不忘傲娇地立下小目标,“2023年内挑战4万辆/月”。
能不能达成小目标咱不知道,但现在理想也确实有点小问题需要解决。
为了筹备旗下首款纯电车型上市,理想曾收购了 北京 现代位于顺义的第一工厂。但据媒体爆料,目前这家曾停产停工的工厂,生产资质还在审查过程中。不过,不日应该就会得到解决。
造车门内的理想为资质奔波,门外大批摩拳擦掌等待入局的新品牌,则早已被生产资质折磨地苦不堪言。
比如,自从小米宣布造车以来,关于它的造车进展及资质的故事屡有新版本:
2021年,“小米欲收购 宝沃 汽车”、“小米接手北京现代第二工厂”、“接手 北汽新能源 工厂”;2022年,“小米放弃宝沃工厂”……
今年2月份,再次有来自知情人士的爆料称,小米已经接近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资质来自宝沃汽车,背后是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推动(特批)。
日前又有媒体称, 小米汽车 已经从有关部门获得了汽车生产资质,而且是来自于主管部门的新增批复,不是存量整合。
关于此事,汽车产经第一时间询问了小米内部人士,得到的回复是“不属实”。但究竟哪部分不属实,是小米尚未获得生产资质,还是获得了生产资质但并不是“新增的”?该内部人士没有明确回应。
与这些消息一同传出的,还有“以后不会再有新造车公司”的言论。知情人士透露的理由是:
今后国内汽车生产资质都将不再允许出售,只能注销。同时,如同 蔚来 江淮 一般的代工模式也将不再被批准。小米将成为最后一个跨入造车大门的企业。
NO.1
[ 那些年,蔚小理的坎坷资质路 ]
2016年3月17日,首张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牌照,花落北汽新能源。
彼时国家关于纯电动车生产资质刚刚开放申请——《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规定》)自2015年7月1日开始实施。
根据《规定》,申请企业首先要通过发改委的审批,业界称为“大资质”。然后还要通过工信部的考核,也就是“小资质”,最后才能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正式获得纯电动车的生产资质。
另外按照《规定》要求,在企业向发改委提出资质申报之前,必须通过样车检测和工厂认证两大门槛。
这也意味着,对于新造车企业来说,想要拿到资质必须自建工厂或者寻求代工厂合作。
到2017年,大小资质管理下,新增了15家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车企。包括北汽新能源、 奇瑞新能源 、 江铃 新能源、长江汽车、 前途 汽车、 云度 新能源、 知豆 、江淮 大众 等。
蔚来也是最早一批参与资质申请的企业。但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蔚来并不希望自己建厂,而要坚定地走与现有制造企业合作的道路,和合作伙伴一起投入建立新的生产基地。
最终为了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参与竞争,蔚来选择了和江淮合作代工,至今没有独立的生产资质。
不过,蔚来和江淮的合作模式也为新造车提供了另辟蹊径的思路。早期的理想、 小鹏 等由于不具备生产资质,也各自找到了具备资质的传统整车厂代工。前者牵手力帆,后者通过郑州 海马 生产。
但理想、小鹏和当时的大多数新造车一样,最终选择通过收购的方式,实现了资质转正:
2017年, 威马汽车 收购具有乘用车生产资质的大连 黄海 100%股权,花费11.8 亿元;2018年7月, 电咖 汽车以10亿元收购西虎;
同年12月,当时还叫“ 车和家 ”的理想,以6.5亿元收购 力帆汽车 获得了整车生产资质。据说这是一个“6字头”的生产资质——可以生产新能源轿车、SUV、商用车等各种类型。而小鹏在2020年收购了广东 福迪 汽车100%的股权……
所以,第一批新造车势力获取造车资格的路径主要有三:
一是类似蔚来江淮的代工模式,二是像理想、小鹏、零跑一样通过收购获取生产资质,最后一类是独立申请资质,比如哪吒。
那些年,呼吁国家进一步放开造车“准生证”条件的声音很多。
比如前中汽协副秘书长董扬曾对汽车产经说:“长期以来,政府对于汽车产业的企业准入和产品准入,都有比较严格的管制。这也是相比于其他制造产业,汽车产业民营资本较弱的根本原因。”
2018年12月6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中,给了新能源汽车代工一个合法的说法和地位。蔚来和江淮的代工关系也不再被外界诟病。
四天后的12月10日,发改委发布2018年第22号令,成为造车资质审批的又一个转折点——
发改委宣布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项目的资质审批权利下放到省级,国家级只做备案管理。
当时很多媒体认为,这似乎意味着汽车行业的准入政策正在逐渐变得更加放开。但实际上门槛并没有降低。
比如,新规对新建汽车项目所在的省份提出了两个条件:
上两个年度汽车产能利用率均高于同产品类别行业平均水平;·现有新建独立同产品类别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均已建成且年产量达到建设规模。
再比如,对新造车企业来说,如果不采取收购资质的路径,其非车企的法人主体性质需要满足文件中一个重要条款:
“上两个年度累计境内外市场销售并登记注册的数量大于 3 万辆纯电动乘用车或 3000辆纯电动商用车,或上两个年度纯电动汽车产品累计销售额大于30亿元。”
简单说,就是车企需要售出3万辆车或者销售额达到30亿元,且所在省市的产能是饱和的才被允许新增产能。
自2017年6月至今,没有任何新的资质申请获得过发改委的批复。
申请新增资质没希望了,代工呢?
2020年工信部调整了对代工的要求,比如删除了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相关内容。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政策在有意降低造车门槛,并明确鼓励代工模式。
但到了2022年,史上最严代工政策出台——工信部在《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新能源车生产的委托方与受托方均需有生产资质,也就是“双资质”。
至此,对于小米、牛创、宾理等第二波新造车企业来说,想要迈进新造车的大门槛,相比蔚小理们,难度系数高了N级。
NO.2
[ 小米不会再有了,但还会有几个牛创 ]
去年底,在小米备受造车资质困扰的时候,新产品上市刚一个半月的牛创汽车,直接宣布退出新造车这条赛道。根本原因就是生产资质出了问题。
简单复习一下牛创造车始末:
原本没有造车资质的牛创找到了 大乘汽车 代工。但是后者的经营状况一直不佳,2018年之后就开始陷入停工停产危机。
对于停产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工信部将予以特别公示,相关企业再次生产需要重新经过工信部核查。不能保持准入条件或破产的企业,将被撤销资质。
总之就是,没有资质的牛创,找了一个资质已经不合格的大乘汽车,最终产品上市了,资质没搞定,黯然退场。
今年 上海 车展上 集度 汽车缺席,也被质疑是与资质问题有关。有业内消息称,由于没有造车资质,上海车展的主办单位拒绝了集度汽车参展的请求。
外界对于集度的质疑理由也很明确:相关部门刚刚加强了对新造车生产资质的管理,生产资质已经不允许交易,只能注销;代工模式也需要双资质。
但很快集体官方辟谣表示,缺席车展是因为正在进行内部调整。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集度智驾负责人王伟宝因个人原因,已辞去集度的职务。目前,集度智驾相关工作由CEO夏一平主持。
不过集度背靠吉利,质疑或是多虑了。但,更多还没入门的新造车已经变得悄无声息:
目前,尚未公布生产资质状况的石头科技旗下的洛轲汽车,已经按下暂停键;宾理汽车自从去年底被曝出裁员,至今没有公布任何造车进展,宾理汽车曾传出将由东风汽车代工;曾宣布由 北汽瑞翔 代工的 轻橙时代 ,则被曝早已在与 众泰 谈收购事宜(后者收购前者)……
对于尚未跨入造车大门的这一波新造车来说,资质门槛的提升和市场竞争的骤然白热化,似乎是在不断向他们输出“劝退”二字。而已经踏入门槛的前辈们,有的也依然在经受资质的蹂躏。
4月17日, 理想汽车 在上海车展发布了“双能战略”,其纯电车型距离上市已经不远。为此,理想汽车收购了北京现代位于顺义的第一工厂。
但最近有媒体爆料,这座工厂因为曾停产闲置,目前仍处于资质审查阶段,这也意味着理想汽车要重新拿到生产资质,才能被允许生产纯电车型。
除了理想,对于代工“双资质”的新要求,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蔚来。
最近有消息传出,蔚来第四整车工厂确定落户安徽滁州,该工厂将用于投产蔚来第三品牌——内部代号“萤火虫”。
知情人士透露,蔚来第四工厂将基于安徽 猎豹汽车 有限公司原有工厂进行整合。据了解, 安徽猎豹 汽车公司(猎豹汽车滁州工厂运营主体)在2016年就已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但于2020年曝出负债百亿被破产重整。同年,猎豹的滁州工厂被收归国有。
如今,这个拥有资质的工厂成为了滁州市政府吸引蔚来项目落户的筹码,但问题来了,双资质要求下,没有独立资质的蔚来怎么办?
开头的知情人士在微博上透露,“蔚来成为最后一个走代工路线的车企,走了特批。”
曾有投资领域人士分析,像华为、小米这样有实力有财力的优质企业,在资质上获得政府“特批”在情理之中。已经证明了自身实力的蔚来同理。
而由于华为明确不进入汽车整车制造领域,那么,小米汽车的生产资质,确实有可能是中国最后一张新增汽车牌照。
NO.3
[写在最后 ]
关于目前的造车资质准入规定,虽然在今年的电动车百人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达了一些不同看法:
他认为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汽车新能源汽车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因此用产能利用率去控制造车准入并不科学,而是应该从企业本身的情况出发。
但接下来准入门槛到底是会更松还是更紧?依然没有定论。
但对于“小米将成为最后一家进入的新造车”的言论,很多人内心里恐怕是认同的。因为无论政策层面如何,从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状况看,后来者的机会都十分渺茫了。
几年前谈及小米造车,何小鹏曾说,“2024年是这一轮造车风口的最后窗口期,在这之后竞争会进入白热化。”
但目前来看,无论是进入资格还是竞争态势,“最后窗口期”的关闭,都比何小鹏预测的提前了不少。
在传统车企工作多年的刘志,最近嗅到了严控代工的信号。
他告诉汽车产经,工信部不久前邀请部分车企进行了一次内部研讨,其中一项重要变化在于: 代工政策将由过去的单一资质要求变为双资质要求,暨不仅代工企业需要有生产资质,委托方也要有。
据汽车产经了解,该政策或将在近期正式对外公布。
而新政一旦落地执行,便意味着代工造车的门槛将大幅提升,特别是对最近想入局的新品牌来说,再以代工模式切入造车领域会变得难上加难。
1、一次“神秘”的内部研讨会“你看最近申请代工的企业,几乎没有能通过审批的。”
作为受邀车企代表之一,刘志参与了工信部邀约的这次小范围内部研讨会。
“讨论内容中有这样一个意向,关于代工模式的最新要求是代工双方都要有生产资质,代工企业要有,委托方也要有。”
在刘志看来,这项政策成文下发的可能性极高。
“资源整合是核心,严管代工流程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比如一个具备生产资质的厂家接受很多新造车企业的委托生产时,这一方就要承担起 无限 的责任,如果不加管理,那么最终所造成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刘志分析道。
汽车产经也采访了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在他们看来,这两年汽车市场涌进了大批新入局者,对于这些寻求外包代工生产的新造车企业, 国家可能要做下控制,防止形成无序竞争。
这要从代工模式被写进法规开始说起。
2018年,工信部在官网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其中明确鼓励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之间开展研发和产能合作,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委托加工生产。
《办法》的出台,正式明确了代工生产的合法地位。
2020年工信部发布了《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删除了《准入规定》第五条以及《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等附件中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相关内容。
这一举动被被外界解读为, 政策在有意降低造车门槛,并明确鼓励代工模式。
汽车产经将2021年以来宣布造车的新品牌做了不完全统计, 发现 9家中仅小米汽车确定通过 北京 亦庄自建工厂入局造车。
针对其生产资质的获取,坊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小米通过收购
宝沃
取得;另一种是依靠
北京
市政府来申请。
而其它新品牌几乎全部选择了以"代工"来开启自己的造车之路,其中不乏进展高效者,如 集度 首款汽车机器人概念车将于 北京 车展亮相;而 自游家NV 也计划于3月底发布,9月完成交付。
随着新玩家涌入,代工模式也正发生微妙变化。
最初小鹏找 海马 代工,双方对 海马 原有郑州第三工厂进行改造并协议生产,小鹏需要支付代工费。
而 蔚来 与 江淮 汽车的代工模式则偏向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投资建立独立的 江淮 蔚来 工厂,且仅用来生产 蔚来 ,在产品制造与质量把控方面, 蔚来 更有话语权。
对于新进玩家,如吉利与百度、富士康与裕隆等均选择了双方出资成立合资公司,两者关系更像是利益共同体。
2、代工“双资质”,愁坏了谁?
双资质代工新政最终能否落地,还要等待工信部的正式发文。
但此事在圈内已经有了一些风声。
“听过这个(代工双资质)说法,但是其中细节并不是很清楚,目前项目正在按照规划正常推进,不太会受到影响。”某新势力车企高层告诉汽车产经。
中汽协方面虽表示没有关注这一领域的信息,但也没有否认该新政的存在,内部人士称,“至少在严控产能方面,政府一定会去逐步完善的。” 寻车网
尚未对外公开造车模式的新品牌有去年11月份的盒子汽车、今年的团车网以及石头汽车。
盒子汽车旗下的两款新车虽已亮相,但关于生产资质等信息一直没有对外公布,不排除会受到政策影响延期产品量产进度。
而像团车、石头汽车这类新势力,新规或将成为它们造车过程中的拦路虎。
按照以往经验,品牌申请代工需要先到省发改委进行有关汽车投资企业生产项目的备案,并最终落实到文件上。
一旦代工双资质被推行,没有生产资质的新造车将无法完成审批流程。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听闻新政的新造车们也已探索出了新门道。
“如果通过企业间合作的方式,只需要企业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即可,双方需求会通过合同的方式展现,它不存在所谓代工的流程。”某车企项目负责人王宇告诉汽车产经。
王宇补充道,对于新入局玩家来说,最好还要有政府牵线。
“你需要一份商业计划书,还要试着讲一些故事,因为现在地方政府对汽车这一块充满热情,找地方政府去谈,对于优质潜力股,没有生产资质他们也会帮你’穿针引线‘去找相关资源。”
具体来讲,那些濒临破产重组又具备生产资质的整车厂会与政府取得合作,再由政府出面以深度合作的方式与新品牌签署合约,但项目实操层,由新势力一方把控。
王宇猜测,新一轮加入造车赛道的 轻橙时代 、宾理等,很可能会采用相似的途径获得生产资格。
3、当年趟过的坑, 新品牌都要走一遍当初,为打破外界对 江淮 的固有成见, 蔚来 在与 江淮 的合作生产中花了不少银子。
据说为保证产品质量, 蔚来 不仅在初期花2亿元在南京搭建了试制线,自己还尝试跑通了所有流程,在 江淮 工厂打造的生产线也是由 蔚来 安排员工对其制造工艺全程把关。
几年后,代工虽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模式,但相似的剧情还在继续上演。
比如华为与赛力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就摩擦不断。
华为把控着 AITO 品牌的前期产品规划、后期营销以及渠道售卖,金康赛力斯只负责代工生产,而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华为则对金康工厂有着严格要求。
有媒体报道称,此前华为技术人员对重庆金康两江智能自建工厂并不满意,有些不符合标准的地方甚至还要翻倒重建。
某新造车高层也告诉汽车产经,选择代工厂有一套标准,像设备是否够先进,规模是否够大等都需要细细盘算,并且正式生产前还要进行施工改造。
对于已经选定代工厂的新造车们,还少不了委托方与代工方间的博弈环节,比如如何保障代工方用最好的资源去造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找谁负责等等。
用 哪吒汽车 创始人方运舟的话讲,车企的体系是经过长期实践不断完善起来的,很多我们曾经趟过的坑,后入局者可能都需要再趟一遍。
4、写在最后
如今一个现实问题正摆在那些已采用或打算采用代工的品牌面前。
假设新政推出,那么对于以前那些以单资质申请代工的品牌来说,是否需要去后补资质?还是会被放过一马?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代工存在的意义就是在新造车没有生产资质的情况下帮助它们快速利用闲置产能造车,代工双资质与代工存在的意义有点相悖,不太合乎逻辑。
或许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说:“ 未来代工的门槛和要求规范化发展,主要取决于政策规范与鼓励创新间的平衡 。”
至于相关政策究竟会如何推进落地,不妨等等看吧。
(*文中刘志、王宇均为化名)
寻车网(https://www.xunche.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小米汽车生产资质的相关内容。
小米汽车获得生产资质,迈向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