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9 23:13:34 | 寻车网
华为汽车不成功的解决方案有:
1、重新定位市场:华为汽车应该重新定位市场,聚焦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对于汽车的需求,全方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消费者对华为汽车的认知度,增加华为汽车的销量;
2、提升产品品质:华为汽车应该提高产品的品质,改进产品的设计,使用更好的材料,增强产品的品质,提高消费者对华为汽车的信心,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增加华为汽车的销量;
3、提升服务质量:华为汽车应该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售后服务网络,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提高消费者对华为汽车的信心,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增加华为汽车的销量;
4、加大宣传力度:华为汽车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增加消费者对华为汽车的认知度,增加华为汽车的销量;
5、拓展市场:华为汽车应该拓展市场,进入新的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华为汽车的认知度,提高华为汽车的销量。
外界一直传言华为公司将要进入智能汽车制造行业,这也使得许多华为公司的粉丝非常期待华为公司制造生产的智能汽车。然而,华为公司却重新声明永远不会造车,许多民众非常好奇华为公司坚决不造车的原因。
华为公司之所以不会进入汽车制造行业,
是因为华为公司在通讯领域和智能产品领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华为公司更加倾向于已经开发完善的行业,对于不太了解的行业,采取非常慎重的方案。
华为公司一直走在行业前列,这也使得华为公司变成了我国影响力特别大的互联网科技公司。
第一个原因:华为公司不可能冒险造车
众所周知,每一家企业都会对即将涉猎的行业进行风险预测和行业内部的评判。许多企业都会根据预判的结果进行最终的发展方案,虽然我们不可能排除智能汽车制造行业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和产业链,但是华为公司依旧选择用非常保险的方式发展企业。每一个行业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每一个行业也会存在着巨大的利润,华为公司在专业领域上的成就无可厚非,但是华为公司拿出大量的金钱造车属于冒险行为。
第二个原因:华为公司更加倾向于互联网行业和智能产品的销售行业
当其他互联网公司正在加入汽车制造行业,华为公司却依旧选择保持公司平稳的发展与进步。我们看到太多互联网公司进入汽车制造行业的消息,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会占据技术优势,并且根据技术优势设计生产出只属于该公司的智能汽车。然而,智能汽车制造行业却存在着许多坏处,比如投入大量的金钱,一时半会无法收回成本。华为公司更加倾向于公司原本运行的行业,并且华为公司需要继续投入更多的资本用于通信行业的开发与智能产品的研发,这就有可能导致华为公司无法抽出资金用于智能汽车制造行业。
总的来说,华为公司已经成为我国最成熟的企业之一,华为公司的决策部门和产品研发部门的各项决定非常成熟。既然华为公司已经宣布不造车,那么我们更应该期待华为公司生产出更加优秀的智能产品。更何况华为公司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技术优势和通讯行业的优势,华为公司不造车也可以获得巨大利润。
华为的主营业务可以大概分为三大事业群:运营商网络BG,企业业务BG和消费者业务BG。其中消费者业务BG主要就是卖手机,年营业额接近5000亿,占比超过50%。可以说卖手机是华为最为重要的利润来源。
手机行业旗舰芯片的法则是赢家通吃,目前能称为旗舰芯片的只有高通骁龙888,苹果A14,和华为麒麟9000。三家芯片均采用最先进的5nm制程。由于某些不可抗原因,台积电无法帮华为代工。旗舰手机是手机厂家的主要利润来源,芯片受限,华为华为在旗舰手机行业竞争中几乎失去竞争力。寻车网
2020年,华为仍然是国内手机销量冠军,但到了2021年第一季度,华为手机销量跌至国内第五, 全球第六。为了弥补智能手机业务的下滑,华为进军 智能 汽车 行业,试图弥补消费电子行业下滑带来的影响。
传统 汽车 行业主机厂(大众,丰田,吉利等)的销售利润主要由主机厂和经销商瓜分, 汽车 主机厂占据主导地位。通过 汽车 厂家和经销商(4S店)的合作模式, 汽车 厂家降低了渠道建设成本,在同等资金条件下扩大了门店规模,有效促进了销量提升。同时本身不产生价值的 汽车 经销商(4S店为主),可以依附于 汽车 厂家对销售利润进行提成。
华为帮助 汽车 合作伙伴卖车,主要通过华为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华为强大的渠道建设能力进行。中国消费者普遍信赖和支持华为,在其助力下,赛力斯华为智选SF5一个月预定量已超过6500台,相比去年销量翻了好几倍,可见华为背书的影响力。
华为计划在年底前扩充卖车体验店到1000家左右,要知道,经营 汽车 销售业务数十年的一汽大众品 汽车 牌,全国4s店也就1000多家。华为与 汽车 厂商的分成大约是9:1,也就是说华为帮 汽车 厂商卖车,每一台车预计将抽走售价一成左右的利润。
被华为拿走的钱以前是归于 汽车 生产厂家和 汽车 经销商的,而 汽车 厂家处于强势地位,经销商话语权较低,受伤的自然是以4S店为主的经销商。 作为消费者就更加弱势了,有可能这部分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